广告位 |
您现在的位置是:东东网 > 热点新闻 >
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将陆续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3-12-06 08:55热点新闻 人已围观
简介1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并提出,到2025年,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
(原标题: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将陆续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 缴翼飞 北京报道
1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并提出,到2025年,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10%;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4.8亿吨;推广万种绿色产品,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已联合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了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工业领域重点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后续将按照统一的要求和流程陆续发布。
《规划》强调,将深入落实《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工业领域和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采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深化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应用,赋能绿色制造。
推动钢铁石化等行业碳达峰
工业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此前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将“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列为“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要求工业领域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
相较于“十三五”时期,本次《规划》聚焦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要求加强工业领域碳达峰顶层设计,提出工业整体和重点行业碳达峰路线图,深入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工业领域和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结合不同行业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力争有条件的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
业内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印发后,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其他内容也已陆续完成编制,“宏观—中观—微观”的“双碳”工作多层次推进框架正在逐步建立。
黄利斌也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提问时表示,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完成了工业领域以及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的编制,后续将按统一要求和流程陆续发布。
同时,《规划》明确了工业降碳实施路径,要求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快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多元利用。支持企业实施燃料替代,加快推进工业煤改电、煤改气。
《规划》提出,将推动传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机械等行业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落实能耗“双控”目标和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推动重化工业减量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
以钢铁为例,钢铁行业在全国碳排放量中占比超过15%,在“降碳”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同日举办的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表示,钢铁行业碳达峰取决于国民经济对钢铁的需求,预计中国钢材消费量和粗钢产量将于“十四五”期间达峰,在2025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达峰。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王孝洋看来,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性质和工艺特点,决定了其高能耗属性,但这些行业对于健全产业体系、稳定市场供给、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王孝洋表示,“十四五”期间,将聚焦重点行业,突出标准引领作用,分类推动提标达标,大力推进行业全链条节能改造升级,持续推进典型流程工业能量系统优化,扎实推进重点用能设备系统化节能提效,探索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能效管理。
李新创认为,绿色高质量发展应当以低碳为统领,以实现能耗双控为重要抓手。面对未来能耗强度的空间收窄和有限的能源消费增量,以太阳能、风能和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将持续增加。长期来看,能耗“双控”将促进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用能结构,向绿色低碳发展方向转型。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还提出,要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发展新引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绿色环保、高端装备、能源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
同时,《规划》提出,要推广万种绿色产品,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 万亿元。增加绿色低碳产品、绿色环保装备供给,引导绿色消费,创造新需求,培育新模式,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光热产品、绿色消费类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建材等消费。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约7.5 万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量超过550 万辆,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太阳能电池组件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71%。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尤勇指出,目前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已初具规模。壮大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既可以提升工业竞争力,也可以为交通、建筑、农业、通信等各行业提供绿色低碳产品。
黄利斌也表示,当前除了推动工业领域自身的碳达峰,还需要通过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积极助力全社会碳达峰。
他举例,通过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开展试点示范,持续推动风电机组稳步发展,攻克核心元器件,助力能源生产领域碳达峰;通过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桩建设及换电模式创新,发展绿色智能船舶,推动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助力交通领域碳达峰;通过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开展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创建和绿色建材下乡行动,助力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中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要求大力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促进甲醇汽车等替代燃料汽车推广;推进绿色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标准国际化工作;制定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管理办法。
尤勇表示,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动力电池退役量也在逐年增加,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56.6万辆和254.2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8倍,而10 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6.4%,这意味着当前我国每卖出6辆车,便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国内汽车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从2020年的20万吨(约25GWh)攀升至2025年的78万吨(约116GWh)左右。
有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也使得锂、钴、镍等电池原料资源逐渐走俏,其中部分资源进口占比较大,在此情况下,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规范市场交易标准、促进电池金属原料的循环利用正愈发重要。
对此,尤勇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部门规章,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行业标准,细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的监管要求,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同时,研究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控联动机制,强化线上线下协同溯源监督管理,压实有关主体责任,提高监管效能。
“未来将探索推广‘互联网+回收’等新型商业模式,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建设一批集中型回收服务网点。”尤勇指出,“十四五”期间,将会树立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标杆企业,同时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及项目建设。
Tags: [db:TAG标签]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广告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