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
您现在的位置是:东东网 > 热点新闻 >
262个资源型地区转型有成效:采矿业占GDP比重降7% 沉陷区变生态公园
2024-03-06 18:54热点新闻 人已围观
简介6月28日-29日,国家发改委在安徽省淮北市组织召开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
(原标题:262个资源型地区转型有成效:采矿业占GDP比重降7% 沉陷区变生态公园)
6月28日-29日,国家发改委在安徽省淮北市组织召开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交流会从采煤沉陷区治理、独立工矿区改造、地方产业转型等角度,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进行讨论。
淮北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建市60多年来累计生产原煤11亿吨,2009年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年来,淮北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于此类城市,要解决历史“欠账”,治理生态、改善民生,同时也要谋划接续产业、新兴产业,国家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十三五”期间,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约170亿元,支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源枯竭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约2100亿元。
在淮北调研现场,多处采煤沉陷区通过生态修复转变为湿地公园。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科研处马新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背后,首先是生态环境修复,修复后甚至可以脱离“采煤沉陷区”的概念。
自2012年以来,全国各类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由28%提升至56.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取得明显的节能减排成效。同时,全国262个资源型地区生产总值由15.7万亿元增加到26.8万亿元,年均增长6%,转型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
淮北从矿山城市到公园城市
淮北朔西湖旁的生态绿地,工人为草皮插上管子,帮助新栽种的草木尽快成长。“当下主要在生态修复阶段。”马新辉告诉记者,和人一样,土地“养病”也需要时间。
上世纪70年代,因朔里煤矿开采,朔西湖一带开始沉陷,沉陷区总面积达到14500亩,其中水面7300亩。随着沉陷发生,房屋开裂、道路损毁,明显不适合居民聚居,片区的功能也需要重新调整。附近先后搬迁了7个村庄、2000余户家庭。
在居民眼里,这些沉陷区主要是荒草水坑。朔西湖环境治理项目也主要依托原本的景观机理,按照湿地、森林生态群落特征大面积种植本土植物,促进原来的“水坑”演替为更稳定的湿地生物群落。目前,这里也初步展现出湿地公园的面貌。
朔西湖一带属于沉陷较深的地区,最大沉陷深度11米,平均沉陷深度5米。对于不同沉陷深度的区域,治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淮北有一句话“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这也被同类城市广泛借鉴。在生态湖式的治理方案以外,对于沉陷深度在0.5米内的浅层区域,进行推高填低、平整土地,处理转化为农田;对于沉陷深度在0.5-2米的区域,挖塘发展种植养殖业,比如莲藕。
值得一提的是,沉陷是一个持续缓慢发生的现象。对于正在沉陷、未来将沉陷的区域,相关城市对此也需要有预案,淮北的经验是“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
对于相对稳定的沉陷区,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含在煤里的碎石)等原本煤炭加工环节中的废弃物填造土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淮北市高新区龙湖项目区的所在处近10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一个案例。
对将沉陷或已有一定沉陷情况的地区,淮北一是采取柔性路面设计,修建过渡路面,二是用整体构造物的设计来减缓、修复沉陷现象。对于“半稳半沉”的地区,在进行覆土等措施后复垦造林,既应对沉陷也有利于生态。
随着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整体推进,修复生态的同时,也可推动城市面貌与空间品质的提升,更为宜居宜业的环境也将成为这些城市转型发展的基础。在淮北,依托数个由沉陷区转变而来的生态湖,当地提出推动从矿山城市到公园城市的蜕变。
更考验城市转型能力的是,在基本完成生态修复恰好也有意开展土地再利用时,建设的项目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或者市民的实际需求?例如规划为主题度假区,项目定位在周边是否有市场,如果要打造市民公园,是否有满足市民基本需求的配套设施、道路设计是否契合人的感观体验等,这将决定“转型”后的土地能否真正提升城市的活力。实际上,在一些环境治理项目中,生态修复和土地再利用是同步考虑、同步规划实施的,这种情况当地则需要从生态、市场、市民需求等多个角度做好细节规划,推动转型发展更好落实。
利用原有优势进行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地区转型的重中之重。
此次会议多地分享了相关经验,一种思路是在原有地方产业基础上拓展更有技术含量、更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同时,记者观察到,文旅产业也是多座城市聚焦的新方向。
在石家庄井陉矿区,其洗煤、焦化等原有支柱产业全部关停,丧失GDP“半壁江山”。当地紧抓河钢石钢环保搬迁项目,将特钢和文旅作为主攻方向,推动新旧动能转换。2020年10月底上述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达102亿元,预计年产特钢200万吨,为井陉矿区“千亿级特钢产业基地”的目标奠定基础。
会上,井陉矿区区委书记段利勇提到,当下已带动12个上下游产业项目签约落地,三个产业园区相继开工。在良好势头之上,井陉矿区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
四川广安华蓥市与井陉矿区的转型路线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华蓥市将玄武岩纤维和电子信息作为接续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发展玄武岩纤维一大底气在于其丰厚的玄武岩资源储量。尽管也可视为资源型产业,但相较原来的煤炭产业有所不同。
首先,华蓥山玄武岩矿石分布于地质表层,开采难度较低。同时,玄武岩纤维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工业材料,具有高弹性模量、耐高温、耐腐蚀、阻燃、隔热等多种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等领域。作为新兴产业,它的生产制造也需要不断的技术突破。去年,首条2400孔漏板拉丝智能化池窑生产线已投产,相关分析人士认为这属于国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尽管这也可算做“吃资源饭”,但对生态更为友好、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当进一步掌握难以替代的技术时,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将降低。这就在过去的粗放式发展上实现“升级”。这也得益于过去煤炭等行业发展为当地积累下相关工业基础,当龙头企业落户本地时,可以招到有经验的员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在交流会上表示,许多转型发展的新产业是在原有的底子上诞生的,没有太多凭空而出的新产业。比如淮北发力医药的代表企业华润金蟾,看似很“新”,其实可追溯到淮北煤矿筹备处于1959年建立的制剂室,随后经过一系列发展变迁,尤其2009年华润三九注资后形成了新局面。由此,各地如何利用原有优势走出新的道路,也值得思考。
会议指出,当前全国262个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2012年以来采矿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2.8%降至5.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2%增加到46.2%。伴随经济发展,民生状况也有明显改善,同期资源型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均超过8%。
会议还要求,“十四五”期间,资源型地区要突出特色、深化改革,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转型发展取得更大的突破。
Tags: [db:TAG标签]
上一篇: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年奋斗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下一篇:没有了
广告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