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
您现在的位置是:东东网 > 热点新闻 >
2023年智慧城市市场规模1.3万亿 长效运营或为行业“新蓝海”
2024-03-06 20:33热点新闻 人已围观
简介智慧城市仍在升温,预计到2023年我国新型智慧城市涉及的相关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
(原标题:2023年智慧城市市场规模1.3万亿 长效运营或为行业“新蓝海”)
智慧城市仍在升温,预计到2023年我国新型智慧城市涉及的相关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
当下,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90%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均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也被视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支撑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载体。
近日,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万达信息发布《中国智慧城市长效运营研究报告》。
在报告发布会暨城市数字化转型研讨会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提出,长效运营应是“十四五”智慧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优先级最高的一个关键词。
他指出,传统的财政投资模式在当下智慧城市的大命题下已难以为继。如何激发各领域、各场景及其内部数据的活力,让数据体现出信息、信息分发出知识,进而进化为智慧,并通过强运营实现增值服务,将是下一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要着重考虑的。
业务、管理落后于技术发展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馆,可见到许多IT公司正在开发城市大脑、城市中枢等系统,深度学习、语义分析、知识萃取相关技术也在持续发展。“城市大脑”式的解决方案也广泛出现在各座城市,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一种手段。
此次《报告》指出,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存在技术走在业务和管理前面的发展困境,如何使技术与业务、管理同步,应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对城市进行重塑和再造,则是智慧城市未来要突破的三大方向之一。
其中,城市与企业的合作是一个关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总体看,政企双方在智慧城市相关建设中处于磨合阶段。
例如,在政务及公共服务方面,企业擅长数字技术,但并非城市管理者,对于相关业务了解并不深,如何使用数字化手段推动痛点的解决、效能的提升,也在于地方城市如何主导。
同样以数字化的政务服务为例,许多城市开发app让市民在掌上更为便捷地办理事项。其中有的事项如二手房交易登记等涉及多个部门,一些城市app的做法是让市民在各部门网页间跳转,这其实是将线下跑路转变为线上跳转,一定程度上免去市民跑腿的辛劳,但业务本身并未得到优化。
另一种模式,例如上海“一网通办”中2020年着重推进了14个“一件事”的办理,包括医疗费用报销、廉租房申请等等,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将跨部门业务打通,实现一次办理,这种模式利用数字化的契机对业务进行流程再造,便民之余也提高了政府运行的效率。
作为这个过程的参与者,万达信息高级副总裁王兆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其实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以前办事涉及多个部门,这是以政府部门的工作需求为导向,“一件事”模式则是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毕竟市民在意如何便捷办事,而并非事情背后究竟有几个部门。
王兆进表示,作为市场主体服务过数十座城市,如何打通跨部门的业务并非企业所能左右的,当地城市的决心对此影响很大。
重建设轻运营,存在“虚假的繁荣”
《报告》指出,从2008年至今,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各部门协同推进和各地方持续创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不过也暴露出建设运营模式不清晰、社会资本参与不足,重平台、轻运营,重系统、轻数据等问题,影响了新型智慧城市的成效发挥。
单志广认为,当下智慧城市建设看起来很繁荣,但本质上有虚假的繁荣,因为尚未真正解决(已建好的智慧城市平台项目)如何运营的问题,也还缺乏将数据变为价值的体系。
万达信息副董事长兼总裁胡宏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智慧城市的繁荣体现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上。为什么说存在“虚假的繁荣”?在他看来,这个提法是对长效运营机制尚未建立的一种警示。如果不能长效运营,对企业而言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对城市而言市民也难以有持续的获得感。“一个是从企业运营角度的虚假,一个是从功能效能上的虚假。”
要解决以上问题,《报告》认为,激活数据潜能是一大重点。具体而言,胡宏伟提出一种设想,例如“随申办”等城市APP具有公众服务的属性,不会进行收费,但可以基于其流量和数据挖掘商业模式。
比如,在银行业务办理场景下,自动生成个人身份、公积金等数据,集成一个“名片”推送到银行方,提升业务办理效率。这个过程中,由市民选择是否要将“名片”信息授权出去,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对于银行来说,从这类渠道获得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免去审核等环节的成本,由此城市app运营方可向银行方收取费用,以维持app的运营。
实际上,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利用个性化数据挖掘价值的设想,业内还有不少。《报告》也认为,智慧城市长效运营将成为数字时代最具价值产业——“通过提供持续的管理和服务,获取数据增值之后的价值,形成产业收费、效果收费、构成自我造血循环,可以形成比今天的电商和平台经济更有深度、广度、更有价值的产业。”
进一步看,要实现仍有重重问题要突破。例如数据来源的质量,数据产权的边界,合资的结构等,这也将有待于数字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数据相关立法和指导意见的完善。
(作者:朱玫洁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Tags: [db:TAG标签]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广告位 |